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1“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年年的元宵佳节,晚上吃过元宵,我们一家人都要兴高采烈地去赏灯。今年因为疫情没有闹元宵,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元宵节观灯的情景……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节日的夜空彩灯一闪一闪,就连树都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到公园赏灯,特别是我家的淘气妹妹一出门就消失在花灯中。
公园到处是花灯,空中挂着的精巧别致,广场上摆着的辉煌壮丽。各种各样的造型,从远处看去简直是一片花灯的海洋。花灯按类排列,有猜灯谜系列,动物系列,故事系列……让人目不暇接。
我正陶醉在花灯的世界中,耳边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奶奶,快看,大胖猪!”我回过头,只见有个小男孩指着一盏肥猪灯,手舞足蹈,看样子甭提有多高兴了。在“猜灯谜”区,一位大哥哥盯着花灯上的字谜兴致勃勃地猜着,猜这个不是,猜那个也不是,时而还和旁边前来观赏的人讨论着……
我随着人流往前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颤巍巍地走过来,她看着前方龙飞凤舞的花灯,激动的说:“今年的花灯好美的,比往年还要好!”我看着那飘亮的凤凰尾翼,彩色的羽毛,不由得啧啧赞叹,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
随着人流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花灯尽头,一看时间已到半夜,时间过得好快啊!所有赏灯的人们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徘徊在公园里,不停地拍照……
元宵节的灯会,多么令人神往啊!但愿疫情早日结束,祖国从此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我们年年都有美丽的灯会!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2壶镇镇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称。传统饮食以“粥捞饭”为主体,配以五谷杂粮。番莳、洋芋为主要副食。特色风味食品主要有:土索面、橡涂、千层糕、榛子豆腐、敲肉羹、烧饼、米炮糖……在传统民间娱乐中有演戏、迎灯、迎案,其中规模最大是迎案,队伍多、表演形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此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富有特色的缙云壶镇话!
一、壶镇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数日后捞起,置饭甑内蒸熟、洒干脱壳即成“发米”,大火将“发米”炒成“米炮”。冷却后加入花生米等和食用彩丝,以煎好的麦芽糖搅拌,经压制、芝麻敷面,切片包装。技师专门加工制作最佳。
二、索面卵:家来客人,或家人生日,以索面卵招待。索面即土制面条。大碗底垫肉片,索面堆成"丘",上封炒肉条,鸡蛋饼盖顶,或置剥壳白蛋一双。
三、迎灯:大多在元宵节进行。种类以龙灯为主,有板龙、鞠龙、布龙等,另有狮灯、台阁、转车以及花样繁多的花灯。板龙少则数十洞,多则数百洞,长达数百米。迎前由各家自行糊制,迎时点炮拼接,鸣锣开道,所到之处,鞭炮相迎,外村设饭茶招待,并以糖果,粉干等相赠。其时春苗初秀,龙灯出村,进入麦田,称"龙踏麦",谓日后必定丰收。结束之夜,非闹个灯破龙断,精疲力尽,决不罢休,俗称"掰龙肉"。
四、重阳庙会:每逢重阳节(今老人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全镇各村组织“扭秧歌”、“铜钱鞭”、“唱联欢”、“罗汉”、“打腰鼓”、“十八狐狸”等民间艺术表演队到赤岩山“会案”表演,然后到各村游行,沿街演唱,以表达丰收喜悦。活动一般持续10余天,参加人员不分男女老少。据记载,这个传统庙会已沿袭数百年。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和特色,我们顺德也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春节是广东最重大的传统节日。顺德的春节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就会去商场买过年的必需品,最少不了的就是红瓜子、开心果、龙江煎堆等.
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按照习俗是要送灶君上天,有的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一般都是一碗炒米,两片片糖和一些水果。谢灶时用一个大盘子,装着祭品去拜。
置鲜花是家家必置的。这时候,大家都会去迎春花市。迎春花市大多数是在农历的12月28日至到除夕都会举办。到时候,数以千计的人都会去“行花街”。
到了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团圆饭。这一晚,比较大的孩子就会帮忙“拜神”。而小点的孩子就四处串门,跑去玩,大人做大人的,小孩做小孩的。到了11点,那更是小孩们的天下了。每个孩子都拿起挎包,跟着“大部队”去派财神了。只要一听到哪家在放鞭炮,我们就立刻寻着声音赶紧去找。找到后大喊一声“财神到!”大家就一窝蜂地跑进别人家里。一边对人家说吉利的话,一边给别人财神纸,别人就会给你一封红包。据说家里来的孩子越多,今年就会财源滚滚。
到了年初一,早上大人们匆匆忙忙地煮斋。吃过斋后,便会有一些人来家里拜年,当人快要走时,我们主人家就会往别人的袋子里放慈姑和桔。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一封红包。
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在一起聊天。过了元宵节,春节就大概结束了!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4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们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 ……此处隐藏3855个字……应当永久保留下来,因为那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去研究,去把它发扬光大!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11河南民间剪纸历史悠长,在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描写出售剪纸的盛况,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已经在民间流传起来了。
剪纸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从前有一个叫做“花丫头”的人,她只能靠剪名堂纸来赚钱养活自己可是奔忙一天只能赚几分钱。她心里想着肯定是我技术不好,剪出来不好看,所以没人买我的剪纸。她四处拜访,偶然间她看见路口有一位老奶奶在给别人剪纸,老奶奶手上的剪刀像活的一样,转几个圈就完成了。花丫头立刻前去拜师,可老奶奶不紧不慢的从后背拿出一把剪刀说:“孩子,你把它磨好,再来找我。”花丫头日复一日地磨,磨石也换了一块又一块,花丫头在这个艰难的磨剪子的过程中,技术不断提高,终于磨了一年,把剪子磨尖锐了,可是她再去找老奶奶却再也找不到了。他拿着老奶奶的剪刀去剪名堂纸,剪得差不多和真的一样,从此花丫头名声大起。
剪纸要的是耐心,手不能乱抖动,剪错一下,这张纸就废了(但可以废物利用哦),眼也要集中注意力。想要好看不只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心平气和,心不能烦躁,要把自己当成剪刀,这样剪出的纸才好看。剪纸也可以任由你的发挥,任由你的想象,剪出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剪纸。
河南剪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一张纸和一把剪刀然后“嚓,嚓”几下就完成了;第二种是由你勤劳的双手撕(但是你的指甲必须很长才能做手撕画),手撕画在我们当地可有名了,只要你技术高撕出来可好看,怎么样,剪纸有趣吧!
我真自豪我的家乡有这样优秀的风俗,希望他永远的流传下来。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12说起咱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就拿过春节的风俗来向大家介绍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这一天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一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这也是节目的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里为人们带来吉祥。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当然就是吃饺子了!为驱邪恶,图吉利,饺子必须要煮得多还得有余,饭后还要在锅里放上几个馒头,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要是饺子煮破了,不可以说“破了”要说“挣了",就是赚了的意思。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兴旺。吃饺子时还有许多乐趣呢!新年里吃的饺子里包有枣子、栗子、钱、花生米等物质。吃饺子时吃到的第一个饺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质,新的一年里就会像物质象征的那样。如果吃到红枣,新的一年里就会红红火火勤劳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做事有干劲;吃到花生米,就意味着长命百岁,行大运;吃到钱,那就意味着发大财,日子红红火火……不管谁知道哪一种,大家都会衷心的祝贺。如果是小孩吃到钱,那就代表学业有成,大家都要祝贺他(她)。
春节时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问好,晚辈向长辈问好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拜年,给别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你们的家乡也一定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吧?那就把你们家乡的风俗也结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13平时没有时间,只能在暑假回姥姥家看看。这次回家,正好赶上村里为庆祝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而唱戏,我激动不已,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啊,太好了!
姥姥家的村子名叫北曲河,顾名思义,是在太谷县有名的象峪河畔。村子里的人淳朴、老实,我来到村里,小朋友都会把我当成“贵客”,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我的一份。
今天,我早早地就和小朋友们来到大戏台前,在戏台的最前面放好高凳,期待着戏的开始。
等到快中午了,还不见演员准备好,就飞速地跑回家中,向母亲要了几元钱,又火速跑到戏台下面的小贩那里买了一杯冰激凌,吃了起来。忽然,一阵周围跑到了我的鼻子里,我顺着臭味望去,原来是臭豆腐,唉,臭死了!过了一会,卖东西的人更多了。
这时,戏台上的红配蓝的步子拉开了——戏开了。我急忙站到高凳上。一个穿济公衣服的人走了出来,说着唱着,我不能完全听懂,只是略微听得懂一些,前后连贯不起来,所以只能认真地看动作。随后,又来了几位姑娘,他们说着说着就打骂起来了,那“济公”老往大姐扑去,让人感到有些不健康。
最让我喜欢的是《王婆骂鸡》,因为有时能听懂一大段,其中有这么一段:姑娘们偷了老婆的鸡,叫你找不到好女婿,无儿无女绝了后,到了老了没人管,叫你再偷老婆的鸡。用淳朴的太谷土话,表现出农村封建社会的落后。
最妙的是在晚上,我买了几串豆腐串和香肠,吃着香喷喷的小吃,看着演员有趣的动作,说说笑笑,真是“两全其美”啊!在最后的晚会上,演员们又和村民们一起唱起了歌,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似乎沉醉其中,久久不得苏醒。晚会结束了,我又和小朋友们玩起了“侦探柯南”的游戏,指导很晚,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戏场。
躺在床上,我想,农村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将来要是农村都变成了城市,我还有这些乐趣吗?
小学家乡的风俗作文14每逢过年,大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年,其中,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是不可少的。我国的祭祖方式非常多,有的以一个村庄为团体、有的以姓氏为团体。到了祭祖先的日子,大家聚集起来,来到村里的祠堂祭祖,但是,我家乡的祭祖与众不同。大年三十,就是家乡祭祖的日子了。家乡的祭祖是每家每户自己祭的。我家吃好午饭便开始祭祖宗了。
首先,祭祖是从近到远的,所以,先是太太(是家乡的土话,也就是爷爷奶奶的爸爸),祭祖的食物丰富多彩,既营养又美味,比如:蹄胖,鸡,鸭,年糕,糕点,水果,不可以少的,接下来的菜是根据他们自己喜欢吃的菜来烧的,太太喜欢吃汤圆、带鱼、鲫鱼……所以,奶奶也烧了这些菜肴,等菜肴摆上桌,左右两旁还要摆上一排小小的酒杯,奶奶把它们满上黄酒,每个酒杯右边放上整整齐齐的筷子,然后,还得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等所有食物摆上了,接着,家里人开始一一叩头祭拜,过了一会儿,要把许多的纸钱啊,金元宝啊……烧掉,就好像把这些钱给他们送去似的。
我在边上看着奶奶烧纸钱觉得好玩,也情不自禁的去帮忙烧。接着,是祭我太太的爸爸妈妈了,我们也这样和前面的形式摆了起来,在这期间,我还闹出了一堆笑话呢!比如:我在帮妈妈折金元宝,站的累了,一屁股坐到了祭祖的凳子上,于是,妈妈似乎尖叫着说:“小桐!你不能坐上去的,这是让太太们坐的,你怎么能抢他们的坐位呢?”我说:“哪来的人呀?”“哈哈!哈哈!
这是我们想像的,其实,他们已经不在了,我们是为了纪念他们!”奶奶大笑说,在场的人,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还有一个笑话,我看见奶奶端出了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来,我正准备吃,就被奶奶大喝一声:“不能吃啊,这是太太们吃的。”我也笑了,我想,我怎么这么傻呢?接着,这样的形式,一桌一桌的摆了过去,一共摆了6次呢……这次的祭祖宗让我回味无穷,既让我知道了家乡祭祖的方式,又让我吃到了祭祖的非常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