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导游词(15篇)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陕西省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陕西省导游词1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陕西省导游词2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我们这个留坝县美的地方。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越,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其中以紫相山有代表性。
紫柏山气势磅礴,从远处看,犹如“龙腾虎跃”,因此,又名“如龙山”。
紫相山,位于留坝县城西北15公里处。海拔1000-2610米,年平均气温6-l2摄氏度,气温2l摄氏度,空气凉爽宜人。
紫柏山集名胜古迹、秀丽风光、珍奇动物、稀有植物、瀑布温泉、矿产资源、原始森林于一体,成为历代隐士出没、真人坐禅、游客云集之地。既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誉,又有“留侯避谷”之闻。特别是宏大的洞廊、石柱、石笋、清泉、暗流……极富有诗情画意。紫柏山的独特地貌和生物群落,以及奇风异俗等,构成 “紫柏山奇观”,极具丰富的文化,是理想的旅游、探险、度假、避暑和休闲胜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巨石叫诸葛抚琴石,位于较宽阔平坦的东沟口,谷口山崖挺拔,顶端青松掩映中凡立一石,高十余米,形若巨人弹琴抒怀,民间称做“诸葛石”。相传,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沿古陈仓道退兵营盘,为了防御张合的追兵,曾在这里驻寨扎营。诸葛亮常站在山崖高处巡视野练,日察魏营,夜观星相,天长日久化影为石。
这个地方大家一定是觉得有点奇,怎么到处都是一个又一个天坑。这个地方叫“八十二坦”,又称紫柏天坑。这里位于2600 仍米以上的紫柏山巅,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山岳景观。其主要特点是:位居山顶,形状如盆,深度一般在数十米到百米不等,中央多有垂直向下的“无底洞”或甘甜丰美的泉水。天坑中多奇花异草,少乔木。人们把这些天坑按其特点分为长青坦、锅底坦、牧羊坦、卧云坦、迷魂坦、贝母坦等,并赋以美丽动人的传说。紫柏天坑是世界地质史上一大奇观,正待你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这里可欣赏到我们这里美的奇景----紫柏晴岚。紫柏山四季示遮雾障,难窥其容。逢霏霏霪雨初弄之时,可见山中云蒸霞蔚、金光万道,山峦丘丘壑游动于云海之间。当四周云雾不断从林间、谷底簇拥升起,飘向顶峰,沫后新日冲开重重迷雾,但见巍巍紫柏,遍披“龙鳞”,万顷松针之上,雾珠晶莹闪烁;九十二峰如朵朵盛开的莲花,令人惊叹不已。这广奇观就是“紫柏晴岚”,今又名 “紫柏云海”。清人载陈庆怡题诗赞:“晴色排空际,岚光拂百堆。奇峰九十二,面面白莲开。仙子何年隐,而今安在哉?苍苍岭上松,时有鹤归来。”
张良庙,是陕西省批核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留坝县北17公里处的紫柏山下庙台子街上。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雾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是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处云雾缥缈,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山下,初建的具体时间不祥。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万平方米。庙门是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搂。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词”五个朱红大字。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留侯”是他的封号,故庙名为“留侯词”,俗称“张良庙”。
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木桥,名日“进履桥”,取张良在坦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是根据“祀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桥建于1847年,桥长8.6米,宽3.65米。两边有牛肋栏杆,并设坐椅两排。桥廊山风幽凉,桥下溪水瀑暖。唐代诗人李白诗日:“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苏辙也曾在这里吟诵:“曾闻祀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赞扬了张良一生有始有终,里表一致。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张良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椎秦失败以后,隐居于江苏下邱。
一日,张良来到沂水河祀桥散步,见桥墩上坐着一位老翁,须眉皆白,身着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脚穿一双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满了油腻污垢。
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 (古时称“履”)坠落桥下,对张良喊道:“孺子,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是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对小核子或对妇女、卑贱奴隶等的蔑视称呼,而且还是叫去给拾双臭鞋,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气。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己经捡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擦干净鞋上的泥,一条腿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翁把鞋穿在脚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声谢,拄起手杖就走了。张良惊奇这老翁好生无礼,看着他走了很远。老翁回头一望,见张良还在目送他,忽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说罢又走了。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这桥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叮咛张良,要他再过五日来此相会,说罢就走了。第二个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来到桥上。谁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张良再过五天来此桥相会。
到了第三个五天的前夜,张良没有睡觉,他想再不能因为迟到受老翁的批评,因此不到半夜就来桥上等候,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来后,见张良早已坐在桥上,就对张良说:“应当这样,”并称赞他 “孺子可教矣”。然后取出一编竹简送给张良,叮嘱道:“读 ……此处隐藏18426个字……。
昭陵陵园方圆60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徴、李靖、李勣 (徐懋功)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00米,才能到达墓门。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
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1992 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吻,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20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现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四座像的题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体高大、魁伟。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内放置墓志石的风气。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几乎每座墓内都有墓志石。大部分碑石现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馆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 “天下名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勣墓。李勣(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17岁时,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李勣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勣。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赏识。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
李勣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勣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李勣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勣墓。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一唐帽。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俑和骆驼俑,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 “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勣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褚世南和薛稷,号称 “初唐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例如,褚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
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xx两银子。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们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几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多的是陶俑。这种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俑。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俑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
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俑,着翻领袍的女站俑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俑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俑,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俑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陕西省导游词15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古城西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黄,叫我小黄或伟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很高兴,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今天我先带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今天我就带领你们游览这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
看!这就是将军佣,它身体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若有所思的样子,好象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大军呢!
瞧!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个个形体键壮,肌肉丰满,看它跃跃欲试的样子,好象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档案,先的景点不知这一关额,还有先古城墙,华清池等等,这些景点我都会带你们去的,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后有一个好的状态再继续我们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