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园导游词

时间:2025-10-16 14:08:14
耦园导游词

耦园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耦园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耦园导游词1

我从小就喜欢旅游,因为旅游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能从中让我得到了快乐。爸爸经常答应带我去,但由于时间关系,总是没去成,都是让我白高兴一场。

在这夏日炎炎的暑假里,八月四日,爸爸决定带我去苏州游玩。听爸爸这么一说,高兴得让我晚上都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等到了天亮,我们开着车就向苏州“进军”啦!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说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我们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到了苏州。爸爸说:“我们先去玩耦园吧”。耦园位于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也是苏州的名园之一,原为清初陆锦涉园。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于此始构涉园,一名小郁林。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同治十三年左右,归按察使湖州沈秉成,聘画家顾沄主持,重修扩建如今。因一宅而有两园,遂称耦园,并寓夫妇偕隐双栖之意。

耦园里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虽然园林并没有桂林的'山水那么壮观,也没有杭州西湖那么大,但是这里的风景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不经想起了一首诗。清波绕绿野,月影落平泉。亭院东西对,榭池南北间。宵宵无犬吠,日日有评弹。居此百三亩,何须伴虎眠。用这首诗表达这里的景色最恰当的过的了。

沿着苏州河,小船缓缓划出耦园。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耦园,开着车向下一个目标出发了。在车上,我的大脑中还浮现着耦园的美景……

耦园导游词2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北面,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20__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的前身名为“涉园”,是清初雍乾年间保宁太守陆锦所建,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到了清代同治年间1874年,由当时病休在苏州的道台沈秉成购买,并重新扩建。沈秉成的夫人是江南才女严永华,夫妇俩决定于此成双隐居,便将“涉园”更名为“耦园”。

“耦”字的本意是二人并肩耕作的意思,引申为夫妻、配偶之意,寓夫妇双双归隐林下之意。沈秉成夫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佳偶天成,所以来到耦园,不是看荷花莲藕,而是到一对佳偶隐居的花园来游览。耦园,就是一座夫妻园、爱情的花园。

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双双避世偕隐之意。沈秉成与才女严永华在耦园渡过了八年的伉俪生活,在园内留下了不少当年的生活写照。所以,耦园又可谓是一座经典的爱情园。

黄石假山位于东花园中部偏北,是东花园的主景。该山以黄石为材,高不足5米,占地约300平方米。据建筑大师刘敦桢考证为明代叠山大师张南阳所叠。此山气势雄伟,手法自然逼真,是苏州各园林中体量最大的黄石假山,为园中之珍品。

山水间位于东花园受月池南端,为一水阁,阁内有一镇园之宝大型杞梓木落地罩,此罩跨度4米,高3米,双面镂雕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雕艺精湛,栩栩如生,建筑大师刘敦桢评价此罩为苏州各园之冠。

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充分利用耦园独有的地理环境,特开设了“江南水巷游览”项目。听着吴侬软语的苏州小调,坐着江南独有的摇橹船,必定使游客感受到别样的风情。此外,还开设了“苏州评弹”专场表演,使每位游客都能领略到苏州的文化内涵。

耦园导游词3

藕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藕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藕”,“藕”、“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藕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地方志》记载,藕园在城东北小新桥巷6、8号,一面临街,三面环水,其东与城垣隔河相望。宅园面积近12亩,其中东花园为5亩。

清雍正保宁知府、郡人陆锦(字?亭)致仕后始建涉园,又名小郁林。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桥诸胜。一度由书家郭风梁赁居。时集名流,诗酒高会。

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十年战争中毁。同治十三年左右,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吴,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坛等筹划,又扩地增建西花园。沈好金石字画,精于收藏,继配严永华娴词赋,工书画。为寓夫妇相与啸吟终老之意,又有东西两园,遂称藕(与偶通)园。沈请仁和吴昌绶教长孙迈士读书园中,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摩挲古玩,诗酒唱酬。后沈再起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园亭渐渐荒芜。光绪二十一年沈卒于园中。此后园荒秽不治,主人出余屋以收租值,渐为民居。

民国20__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20__年,史学家钱穆携家属住东花园,代治荒芜,于补读旧书楼上撰成{史记地名考》。20__年秋钱去后方,家属仍留此。翌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夫妇购得藕园,迁出部分住户。此时园屋年久失修,假山水池荒废,花木凋零,整修数年末竣。解放初。园中曾驻起义部队。1950年冬,市总工会于此办工人学习班,中部住宅大厅不慎失火被毁。后陆续驻志愿军伤病员、居委会。办工人识字班等。1958年左右,刘将园赠与陶叔南,陶以园近振亚厂。转赠该厂充工人疗养所、工 ……此处隐藏6447个字……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

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

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丁。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所以,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耦园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